〈三美神之舞〉
Jean-Baptiste Carpeaux 法國, 1827-1875 |
三美神為宙斯(Zeus)的女兒,分別為Thalia(豐收、繁榮),Aglaia(光彩、華麗),Euphrosyne(快樂),象徵春季來到人間。
卡波的作品首度成功地將官方藝術以及自由藝術兩者之間與以和解,成為羅丹藝術的先驅。
卡波的作品屬於19世紀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雕塑。與繪畫不同的是,浪漫主義的雕刻本身較不具革命性,由於受限於立體感和填滿空間的物體量感掌握,因此較不符合浪漫主義追求開張、簡略的原始特性,戈提葉(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便認為,「任何雕刻家都必然是古典主義者。」
雖然受制於古典主義(Classicism)的制約,卡波的浪漫主義雕塑,一如其前輩藝術家杜雷(Francisque-Joseph Duret, 1804-1865)、魯德(François Rude, 1784-1855),採取的是浪漫主義當中的一種「生動化路線」(picturesque trend)。這種路線反對傳統古典主義當中的寓言形式及理想美。以這件作品為例,首先,三美神的形象不再是古典主義當中優雅端莊的女神,而是像「真人」一般在舞台上演出,帶著賣弄風情的歡欣,徹底顛覆了古典的「理想美」效果。其次,三美神圍繞舞蹈的姿態,並非傳統雕塑的四邊框形式,而是帶著一種奪框而出的印象,這進一步強化了巴黎歌劇院演出的舞蹈形象。卡波 對人物的表情形貌投以專注力,如同烏東一般,以極精確的方式來成功再現臉部的樣貌。
卡波與其他浪漫主義雕刻家所引發的「生動化路線」,或稱為「新巴洛克」(Neo-Baroque),作風明顯與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雕塑主流有別。〈三美神之舞〉儘管一度激起巴黎民眾的公憤,被丟擲墨水瓶,將原本白色的石材玷汙,認為將神話人物過度醜化,失去該有的古典理想美。各方面的批評接踵而來。在主題方面,沙列勒(Salelles)於1869年批評道:「先生,我有妻子,以及熱愛音樂的子女,我們經常造訪歌劇院。如今此事已不可能,因我絕不允許帶他們前往如此的紀念碑,一個惡劣的教育場所。」在人物樣貌方面,曼茲(Paul Mantz)認為此作「非選擇性的複製,未剔除個別類型的不完美部分。…其中一名舞者,在另一名芳鄰的身邊顯得愚鈍。」 在政治方面,批評如「此一令人厭惡的作品,至少還存在某些優點,是對於國家追求狂歡,以及茫然於享樂的象徵。」儘管充滿了爭議的眼光,此一「生動化路線」卻代表了新時代新社會,尤其是巴黎地區因為巴黎歌劇院、萬國博覽會的設立,所帶來蓬勃的喜慶氣氛。卡波的作品首度成功地將官方藝術以及自由藝術兩者之間與以和解,成為羅丹藝術的先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