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蒂與海豚〉 1880 Leopoldo Ansiglion & workshop of Orazio Andreoni 義大利, 1832-1894 |
加拉蒂(Galatea)希臘語的意思為「乳白的她」,是希臘神話中樂於幫助水手脫困的50名涅芮伊德斯海精靈群(Nereid)的成員,有時具有人腿。雙親是泰坦神族的涅柔斯(Nereus)和海精靈多里斯(Doris)。根據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Metamorphoses)的描述,加拉蒂經常出現在西西里的濱海地區,坐在由海豚牽引的海貝車上,象徵「凱旋」。海豚為海神(Neptune)與加拉蒂的同伴,四大元素之一的「水」的象徵。這些海豚因為酒神被海盜綁架,宙斯為了報復,將他們變成海豚。底座上海豚環繞海神三叉戟的浮雕,也呼應了此作的意象。
作品的風格源於洛漢(Robert Le Lorrain, 1666-1743)的〈加拉蒂〉、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的〈扮成維納斯的寶琳娜˙波吉斯(Paolina Borghese)〉,可視為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的結合。人物的姿態源於經典的「跳舞的牧神」,手臂的姿勢出於杜瑞 (Francisque-Joseph
Duret, 1804-1865) 的〈跳塔朗泰拉舞蹈的拿坡里漁夫〉,頭上的飾物造型出於卡波(Jean-Baptiste Carpeaux, 1827-1875)的〈聽海貝的少年漁夫〉。在洛可可的影響方面,基座的處理方式、加拉蒂的坐姿與海豚的配置,幾乎與洛漢的〈加拉蒂〉雷同;洛漢的加拉蒂採取坐姿,此處的加拉蒂則改為仰躺,頭部前傾。在姿態上,加拉蒂做作的優雅,精神上全然屬於洛可可的樣式。各物體的形狀細緻形塑,無論肌膚的質感、頭髮、海豚各細節,都顯出對於細節的過度關心,但仍藉由神話人物維持一種「雄偉風格」(grand manner),以符合新古典主義的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古典主義的傳統,在19世紀的雕塑界比繪畫更一貫地盛行著,這件作品同時又出於卡諾瓦的美學脈絡。若干表面的元素,例如平滑的肌膚表面、年輕的裸體、參照古代的形象,皆明顯呈現新古典主義的樣貌。年輕富魅力的自由感,飾物的多采多姿,但同時受制於臉部表情「冰冷的理想主義的夢」,保留寓言的特性。
在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的結合形貌下,這件作品同時亦感染了19世紀後期「新巴洛克」的風格,尤其是加拉蒂女性美的歡愉形象,明顯透露著浪漫主義「生動化路線」的影響。當中所流露歡愉與含蓄的折衷理想美,尤其是加拉蒂手部與頭部、伸屈的雙腿、以及側身的臀部共同形成的明顯動作化,並不全然等同於古典雕塑的靜態美感。也因而,在這件作品當中,更不易區分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差異性,這也是19世紀40年代以降,雕塑界的若干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