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

畫作:〈葡萄牙河岸的牧人〉


〈葡萄牙河岸的牧人〉
Jean Baptiste Nicolas Pillement

法國,1728-1808

         

       作品主要描繪葡萄牙河岸牧人放牧時的悠閒景緻。18世紀法國洛可可的風景畫不論題材或形式,皆不同於17世紀義大利或法國古典風景畫的正式語法,更適合表達當時貴族或新興中產階級的品味。 

            畫面的結構及風格主要源自華鐸的〈契泰拉島的朝聖〉。奇想式(capriccio)的構圖呈現裝飾性的田園詩畫風,不同於巴洛克時期的中心焦點,或螺旋式的人物運動,而是呈現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整體細節模糊,目的在呈現轉瞬即逝的人物形象。這些都顯示了對於巴洛克古典主義的貶抑,以另一生動的風格達成對風景印象的敏感性,這些都比文藝復興或巴洛克的正式語法,更適合表達中產階級的藝術情緒。

畫面的田園意象同時傳達了18世紀對牧歌體裁及牧人形象的轉變。17世紀樸桑式的「阿卡迪恩法則」(arcadia),一是對人必有一死的沉思反芻,以及對於瘋狂追求財富導致付出更多生命價值的警告,二則是反對不經思考地享受轉瞬即逝的歡樂。17世紀的基督教牧羊人形象,在此排除了早期的嚴肅意義,轉為一種「高貴的牧人」,浪漫、舒適的生活形象。這類的田園風俗畫被認為本質上充當了「巴黎蜜餞」(Parisian condection)的角色,田園幸福的場景,正迎合了巴黎人從書本、戲劇、文學、藝術中所要尋找的那種精神、肉體上的感覺和活動,而這些實際都是對田園生活的錯覺。他們普遍認為,因為田園生活是簡樸的,所以田園生活亦是無憂無慮的。此一扭曲的觀點,使得例如〈葡萄牙河岸的牧人〉當中的這些牧人,皆成為美化、欺瞞的對象。

在人物形象上,畫面當中年輕瘦長的女孩,亦反映了當時女性審美觀的改變,有別於巴洛克時期成熟豐滿的女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