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修斯戰勝人頭馬Biénor〉
1860 Antoine Louis Barye 法國, 1796-1875 |
故事最早出於奧維德(Ovid, BC43-AD17)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德薩里(Thessaly)平原的國王伊克西翁(Ixion)愛上宙斯之妻席拉(Hera),並安排一次私會,想藉機勾引她,但被宙斯(Zeus)發現。宙斯將一朵雲變作席拉的身形,帶到幽會地點。不知情的伊克西翁擁抱假的席拉,之後生出人頭馬族(Centaur)。人頭馬的上身為人,軀幹四肢皆為馬,多數凶蠻、嗜酒、好色。
之後的國王皮立托士(Pirithous)為伊克西翁之子,愛好和平的居民拉比泰人(Lapiths),為了慶祝國王與西波達彌亞(Hippodamia)的婚禮,因而舉行宴會,人頭馬族亦在獲邀行列。但在酒足飯飽之餘,人頭馬族開始進行搗亂,企圖搶奪新娘及在場女子,戰鬥於是爆發。鐵修斯(Thésée)為雅典國王愛琴士(Aegeus)之子,為皮利托士的好友,亦受邀宴會。最後,多虧鐵修斯幫忙,許多人頭馬被殺,其餘的則全數逃離德薩里平原。這件作品主要描繪鐵修斯格殺人頭馬之一的Biénor的場面。
人頭馬形象的來源,可能出自原始時期在德薩里平原放牧的蠻族,他們經常騎在馬背上驅趕牲畜,該地亦是產馬的中心地。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頭馬都呈現劣性,英雄亞奇里斯(Achilles)的人頭馬老師奇龍(Chiron),則以智慧著稱。
作品的風格屬於浪漫主義的雕塑。浪漫主義的雕刻首次出現在1831年的沙龍,為杜塞紐(Jehan Duseigneur, 1806-1866)的〈憤怒的奧蘭多〉,及巴里的〈老虎與鱷魚〉。但直到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浪漫主義的雕刻才真正獲得官方的認同。而青銅則為浪漫主義雕刻家最鍾愛的媒材,較大理石更易形塑對象,隨時可催生出一定程度的簡化性,更適合從新古典主義的造形當中,萃取新的形象。
題材主要受到1820年起流行的新古典主義的「暴力」主題所影響。造形主要以單一視點的三角形構圖,以及蛇形曲線的輪廓為主,人物的塊面進行小面處理,形成凹凸閃耀的效果,使物體的形狀更為突出。若干評論家如普朗許,即認為巴里這類作品的青銅媒材勝過大理石,因大理石「去除了多餘的細節」,為了「達成更明晰單純的美」,「而作了若干犧牲」。動物的主題,是浪漫主義雕塑最喜愛的主題之一,德修斯的裸體戰鬥狀態,亦是浪漫主義英雄參與戰爭或英勇行動的具體形象。人獸的戰鬥以對位法的方式展現,古代此一場景多描述兩個主角面向觀者,在此,巴里則只將德修斯面向觀者,居高臨下,征服此一暴力的對象。
巴里在進行雕塑創作之前,經常細緻地分析自然界,對生物進行科學化的研究。在這件作品中,除了表現猛獸的動作姿勢,生物的型態亦具有解剖學的細節,但部分經過浪漫主義習慣性地簡化。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多將人頭馬視為人性當中低劣、獸性的表現,與之對立的是女戰神米娜娃(Minerva, 即雅典娜)所代表的高尚、智慧特性。作品當中,槌將落下怪獸頭部的母題,指出了怪獸所缺乏的觀念,即人類的智力。因而,除了精細地表現人物與動物的形象,此作亦致力於探討暴力與衝突的主題,並重新指陳一道德的理念:理智佔勝本能,或文明戰勝野蠻。
雕塑是巴里對法國大革命的寓言性描述,象徵法國人民最終戰勝波旁王朝的君主統治,以及對路易˙菲力國王制服邪惡的取悅式寓言。目前存世共有4種不同的縮小尺寸和一個模型,奇美所藏作品為最原始的尺寸,於1999年購得,為1860年最早翻製的兩件之一,另一件現在收藏於法國南部的闊扎提耶博物館,另外收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作品是1867年翻製,1877年翻製的現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奇美博物館共收藏3件〈鐵休斯戰勝人馬獸〉雕塑,尺寸分別為最小的一件16 x 38.5 x 42.5cm,由許振東所捐贈;第二件為51 x111 x 128cm;第三件為2011年重鑄,目前立於博物館園區入口的紀念碑,尺寸為第二件的八倍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