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子像 Paolo di Giovanni Fei 14世紀後半 |
「聖母子像」描繪的是聖母抱持聖嬰端坐寶座的場景。聖母經常被視為基督教裡的「天國皇后」,因此可以登上寶座。寶座為智慧的寶座(sedes sapientiae),智慧即神的智慧。聖母在此同時具有神聖化身的雙重性:人的母親,以及上帝的母親。早期的人們認為女人具有同情心,男人則維護並伸張正義,因此許多信徒會事先尋求瑪麗亞而非上帝的協助,期待聖母慈悲以待。
作品的尺寸較小,功能可能與祭壇的宗教儀式無關,主要作為私人祈禱室用途。且以當時私人家庭的禮拜品的作者經常匿名的情形而言,此作品明確的作者身分,使得這件作品可能仍屬於教堂歸屬,功能則用於祈禱。
11世紀後半葉起,歐洲非常普及聖母崇拜,影響所及,開始出現大量聖母和聖嬰的圖像。14-15世紀期間,聖母手持乳房哺育聖嬰的形式非常流行,西恩那的羅倫佐˙摩納可(Lorenzo Monaco, 1370-1424)的作品在當時最為傳神。有別於傳統的聖母哺育聖嬰像,這件作品呈現的是聖嬰手持乳房,直接吸吮。在中世紀時,乳房只有一個功能,即定義母子關係,13世紀時,巴特羅謬(Bartholomew the
Englishman)便將母親定義為「捧著乳房哺育小孩的人」。但對於基督教傳統而言,聖母哺育聖嬰的暴露意象,含有若干色情的意味,但丁因此在《神曲》中預言,教會將發出禁令,不准那些「厚顏無恥的佛羅倫斯女人,盡情賣弄一無遮掩的乳房與乳頭。」此處呈現的裸露的乳房,表面看來並不真實,似乎與身體無關,本意則在於表達聖母的曖昧本質:既是女人,又不是一般凡人;同時,又符應了西恩納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Siena,
1347-1380)在《與上帝對話》中的理論,將上帝、耶穌、聖靈、教會與慈悲比喻為「救苦救難的乳房」,「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是我的所愛,我的靈魂在祂的胸膛上休息,吸吮美德的乳汁……靈魂得以在如此慷慨的胸膛休息,多麼狂喜,祂的嘴將不再離開耶穌的乳房,而耶穌的乳汁也必不乾涸。」
作品在媒材上屬於蛋彩木板畫。木板通常為白楊木,白楊多長在河邊或水邊,質地很軟,適合作畫。在製作木板時,先在表面蓋上纖細的亞麻布,接著刷上一層由石灰和膠組成的粗糙石膏粉(gesso grosso),在還沒完全乾燥時,陸續添加多層,通常為八層。等石膏粉乾硬後,再加以磨平,成為光滑的表面。此時木板會變得堅硬,以利接下來的圖繪工作。在塗金箔以前,先刷上加入蛋白或膠的紅色玄武土顏料,一層薄薄的的金箔被壓到濕的表面固定住。金箔再設計雕刻、壓印、打磨。先完成衣紋描繪,肉體的部分先塗上一到兩層綠色顏料,之後再塗上粉色顏料,使皮膚顯出生命力。接著在金色背景上平塗顏料,然後擦去若干顏料,重新露出金色背景。
作品的風格來源十分廣泛。首先是拜占庭(Byzantine)風格,包含杏眼、呶起的嘴、直而長的鼻子、彎眉,皆可見拜占庭的人物形象。同時,聖母與聖嬰的表情,呈現的都不是個別的人物,而是某一共同類型的人。
其次是哥德式(Gothic)風格。畫框的哥德式微型建築,強化了從建築轉向繪畫的畫面效果,包含尖塔、三角壁、尖拱這些常見的哥德式建築形式,表明著畫面內部的物體被包圍起來,處於一聖殿般的建築內部的安全位置。在線條方面,各個人物的輪廓線,都只作為引導方向的線,而非實際空間測量的線。這些線條和身體的尺寸不全然吻合,作用只在於指示四肢移動的方向。
在同時代的影響方面,這件作品與杜奇歐(Ducciodi Buoninsegna, 約1255/60-1315/8)的〈聖母與聖嬰榮登寶座〉(1308-11)亦有些雷同。
西恩那畫派(Sienese School)在14世紀的繪畫當中佔有顯著地位,義大利哥德式藝術的發展多在此地。聖母作為西恩那城的保護神,〈聖母子像〉的題材自然成為西恩那畫派的主流。整體作品特色在於裝飾性強,華麗、優雅、炫爛的畫面,以及單一的金色背景(fonda d’oro),對於裝飾畫中的標準傳統風格人物,都必須使用這種背景。在衣著處理方面,此作品已將拜占庭有稜有角的衣褶,轉為波動的型態。此外,把聖母與聖嬰聯繫起來的那種手勢源於杜奇歐,也是14世紀西恩那畫派常見的藝術形式。西恩那畫家的名聲,主要歸功於19世紀「前文藝復興藝術家」的推崇,尤其是拉斐爾前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