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

藝術史:藝術生產的原點

藝術生產的原點

內容摘要

        「藝術」此一概念實際上衍生於近代,最早不會出現在文藝復興之前。希臘時代不存在「藝術家」,與「藝術」概念最接近的是「teckhne」,意義包含任何可憑專門知識來學會的工作。有關雕刻繪畫之類的藝術,一如當時的手工業、農業等生產勞動,皆由奴隸和平民來從事。原因在於當時的奴隸主以及貴族將雕塑家或畫家視為以體力勞動生產的下等人,地位僅高於奴隸。羅馬時代繼承希臘的奴隸社會,對藝術及藝術家的認知如同希臘時代。

        中世紀將「藝術」視為各種「製造物」的技藝和技術,修道院與大教堂是藝術品製作的主要中心,由修士們負責製作聖經抄本和其他宗教文本,以及大量的建築和裝飾。修道院或教堂同時也僱用非神職人員的專門工匠,來擔任建築師或首席雕刻家的職務。中世紀的藝術生產中心因此從修道院和大教堂,轉移到由行會師傅所監督指導的行會作坊。

        由於人文主義思想逐漸普及,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教育場所增加了「俱樂部」、「學校」、「學院」等單位,在技藝訓練之外,更關注藝術創作的人文思考。其中的學院對日後西方藝術教育影響甚鉅,除開啟「高等藝術」創作的理想方針,亦將中世紀的師徒制轉為追求理性、邏輯的人文思想教育,並提昇藝術地位成為神聖的創造。


古文物──藝術品?勞力生產品?

        當我們如今面對琳瑯滿目的藝術品,在讚嘆藝術創造者無與倫比的巨大能量之際,我們早已習慣性地視這些作品為偉大的「藝術品」。然而,關於「藝術」此一概念,實際上是近代才有的概念,它最早不會出現在文藝復興時代以前。某些「懷疑論」者,如克羅齊(Croce)及其門徒,便認為藝術史從不存在,存在的只有那些藝術家製作的「創造物」。然而,此一極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想法並不利於我們對「藝術史」作進一步認識的可能性,同時,多數的主張仍同意建立一完整的藝術史秩序,以進行更具深度的「藝術史」探究。基於上述理由,關於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相關的美術品或古文物,我們仍認定其具備「藝術」的身份及功能。

希臘時代

        我們今日已習慣稱呼希臘時期的文物為「藝術品」,雖然,在古希臘時代,確實不存在任何意義或層次上的「藝術」的概念。在古希臘文中,與「藝術」概念最接近的是「teckhne」這個字,其意義包含任何可憑專門知識來學會的工作,如音樂、雕刻、繪畫、烹調、騎射…等。因而,在古希臘社會裡並不存在現代社會中與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地位相等的「藝術家」的社會階層。

        古希臘時代有關雕刻繪畫之類的藝術,和當時的手工業、農業等生產勞動一樣,都是由奴隸和平民來從事。當時的奴隸主以及貴族對體力勞動的偏見根深蒂固,都不屑於從事此一工作,雕塑家或畫家,當時因此都只被視為下等人,其地位僅高於奴隸而已。藝術史家宮布里奇在《藝術的故事》裡便提及:「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屬於希臘城邦的知識階層。那些處理城邦政務的希臘管理者,那些把時間都花費在市場上的無窮爭論之中的希臘富有人士,甚或還有詩人和哲學家,基本上都看不起雕塑家和畫家,認為他們只是下等人。」因而,我們今天盛讚普拉克西特勒斯、菲底亞斯、麥隆…所創造的藝術為亙古永恆、完美無比的傑作,實際上,在當時他們並未獲致如今的殊榮。

羅馬時代

        羅馬時代繼承了希臘時代對「藝術」的認知概念。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擁有希臘藝術是一種時尚,能擁有希臘雕刻品,乃是一種時尚和儒雅身份的標誌。為了順應此一時尚,他們將希臘的原作大量運回義大利。但由於作品的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廣大的需求,貴族因此命令被俘虜的那些希臘雕刻家,進行大規模的仿造工程。延續希臘奴隸制度的羅馬時代,奴隸主以及貴族對體力勞動的偏見仍承襲希臘時代,因而,所謂雕刻家或畫家,此時仍只是出賣勞力的低階人士,未獲致崇高的地位。

中世紀

        中世紀對「藝術」(ars)的看法是:各種「製造物」的技藝和技術。在4~12世紀的西歐,修道院是藝術品製作的主要中心,其中的「藏書作坊」,可能便是最早生產藝術品的地方。藏書作坊此時的主要功能,是製作聖經抄本和其他宗教方面的文本,作者主要是修士們。這些修士不像希臘時代的藝術家能留名至今,基於為上帝工作的使命,他們泰半是「無名」的工作者。他們在藏書作坊中被訓練成聖經抄寫員和聖經抄本的彩繪者,原因在於,如同本篤(Benedict)教派法規所載定,沒有勞動力的修士,需透過抄寫聖經或裝飾聖經,來為上帝服務。

        城市手工業的「行會」(gild)出現以前,中世紀承擔訓練和培養「藝術家」的地方,先後出現在修道院與大教堂裡。在11、12世紀的修道院或大教堂的修建中,大量的建築和裝飾,基本上皆由修士來獨立完成。但同時,修道院或教堂也會開始僱用非神職人員的專門工匠,來擔任建築師或首席雕刻家的職務。此時,由工匠所組成的行會,乃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中世紀的藝術生產中心因此從修道院和大教堂,轉移到由行會師傅所監督指導的行會作坊。

        隨著手工業行會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職業訓練的法規化1391年巴黎的行政文件中,開始得以確立。行會是中世紀後期出現的一種城市手工業團體組織,其階級包含如下三個:

(1) 師傅:唯一擁有製作和銷售生產品的權利的人。
(2) 工匠:學徒期滿,能夠勝任工作的熟練的工匠。他們白天工作,領取師傅的月薪,某些情形下與師傅同住。
(3) 學徒:一邊學手藝,一邊承擔較多的僕人工作,偶而領點工錢,但食宿由師傅提供。

        行會的師承教育採取「學徒制」,根據切尼尼(Cennino Cennin, 1370-1440)的《工匠手冊》(1410)記載,青少年約在12~13歲時便進入師傅的作坊,完整的學習過程長達13年。第一年需進行鋼筆、粉筆、炭筆的素描練習。接下來的6年,開始掌握製作顏料和嵌板的技巧,以及壓縮尺寸、輾磨石膏粉、上畫板(或帆布)、打底、鍍金、拋光、鑽孔、壓模…等。最後6年,則專攻濕壁畫和鑲嵌畫,學習起稿、上色、潤色、上光…等。學習的過程當中,師傅管理助手,助手管理學徒,層級分明。

        宮布里奇在《藝術的故事》一書當中提及15世紀義大利畫家的教育時指出:

        在那時候,根本沒有青少年上學的藝術學校。如果一個男孩決定要當一名畫家,那麼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叫他拜城裡的某位一流畫師為師。他通常會住在師傅家裡,給師傅跑腿當差,因此他不得不把自己鍛鍊得樣樣都行。他最初幹的活,可能只是研磨顏料,或幫忙師傅準備要使用的畫板或畫布。漸漸地,師傅可能會給他一些較小的差事,例如,畫畫旗竿之類。然後,某一天當師傅工作忙碌的時候,他可能會讓學徒幫忙完成一件主要作品的某個不甚要緊或不顯眼的地方──例如,把師傅已經在畫布上勾勒好了的輪廓的背景塗上顏色,或把畫面上的次要人物的服飾畫完。如果他開始顯露出才幹,而且知道要怎樣亦步亦趨地模仿師傅,這個年輕人就會逐漸得到較重要的工作──也許是在師傅的監督下,按照師傅的草圖,來製作整幅畫。

雖然宮布里奇描述的已是15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訓練情形,但其訓練方式,顯然仍屬於中世紀的師徒傳授方式。

        在宮布里奇的描述當中,我們同時見到,「臨摹」在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代,是藝術生產唯一的學習內容與方法。臨摹品能否接近原作的程度,就是衡量學習的唯一標準。在中世紀後期或文藝復興時期,大多數藝術家在創作初期,都經歷過接受臨摹畫製作訂件的階段。對當時的收藏家而言,由於原作取得不易,交換臨摹品乃成為一種流行的做法。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由於人文主義的思想逐漸普及,除了上述的行會作坊,多數藝術家接受教育和訓練的場所,又增加了「俱樂部」(club)、「學校」(school)、「學院」(academy)等單位。不同於行會作坊的是,這些單位不再只是承擔技藝上的訓練,更多關注於藝術創作時的人文思考訓練。

        「俱樂部」指的是16世紀初在羅馬、佛羅倫斯等地出現的集會,成員包含畫家、雕塑家、音樂家、上流社會等人士。他們多以某個手工藝作坊作為集合地,但會中涉及實際藝術創作的活動並不多,主要為賦詩、吟詩、音樂欣賞,精采的演講與絕妙的辯論由其受到重視。

        「學校」指的是那些擁有傑出藝術家素描、草圖、繪畫、雕塑模型的場所,多半是私人宅邸。例如當時最有名的「貝托爾多學校」,便屬於美第奇家族的一座私人花園。在這些學校當中,參與的成員包括學習藝術的青少年、畫家、雕塑家等,內容主要為反覆觀察研究,實地臨摹歷代大師的傑作,尤其是古代的雕塑。

        「學院」則是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共同組織的機構,功能建立在人文主義的藝術教育,含素描教學體系、理論講座、院士作品展…等,其中著名的包含「佛羅倫斯迪塞諾學院」(Accademia del Disegno)、「羅馬聖盧卡學院」(Accademia di S. Lica)、「波隆那卡拉奇學院」。這些學院對日後西方藝術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是,一方面建立了17世紀以後學院體系裡的基本的「高等藝術」(high art)的創作方針,另一方面,中世紀的師徒制乃徹底轉變為以追求理性、邏輯為主的人文思想教育。

藝術,思想的結晶

        「藝術」在我們如今的日常生活當中,已然成為一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觀念或物質,之所以如此想法,正是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深刻影響。藝術史家巴茲曼(Karen-Edis Barzman)指出,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將繪畫與雕塑的創作者視為關於智力的自由活動,有別於古代低下的勞動生產者地位,同時,又不同於中世紀純粹技藝模仿的「機械藝術」觀。藝術此時的地位等同於幾何學,而幾何學所涉及的正是最本質的真實,是自然的內在次序,普遍的知識或真理。另一方面,繪畫雕塑的地位又等同於內含語法、邏輯、修辭的詩,它因而具備高度的智力。藝術至此取得史無前例的地位,影響所及,我們今日仍深信藝術為高度人文思想的結晶,非單純的體力勞動而已,原因便在於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