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

畫作:〈北極海船難〉

〈北極海船難〉
1842
François Auguste Biard

法國, 1798-1882

           法蘭斯瓦奧古斯特畢亞赫(François Auguste Biard, 1798 – 1882)1839年曾在路易菲立普國王(Louis-Philippe, 1773-1850)的邀請下,偕同科學探險隊前往北極地區考察,此次的紀錄成為畢亞赫日後創作主要的靈感。此作於1842年沙龍展展出時,曾有一段文字記載:「一艘要渡洋的船,在冰中凍結了好幾個月。一些不幸的人好不容易倖存下來,卻受困於寒凍的天氣,最後是愛斯基摩人將他們從死神的手中拯救出來。」曾有學者指出,這段文字出自《船難史》(Histoire des naufrages, 1818)的描述;然而,另一說認為〈北極海船難〉是描述1839年畢亞赫參與的極地之旅:畫家本人即為畫面中央穿著紅衣、雙手緊抓胸口的男子;昏厥在白髮老翁懷裡的女子則是畫家的妻子——歐內(Léonie Thevenot d’Aunet, 1820-1879。其他如愛斯基摩人的傳統服飾、狩獵工具、船具和獵物(海豹),亦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文化和生活。

 

        作品以時事作為主題,具體表現了大自然對人類命運無情的操縱。題材結合了浪漫主義文學上常見的主題與觀念,形成故事性的繪畫;同時,將私人的冒險經驗,加入感情和象徵性的意義,並在融入了劇場式的戲劇化效果之後,形成高度激情的個人主義。這類的災難畫,尤其是船難的事件,更成為浪漫主義的必要手段之一。

        作品的風格主要源於傑利柯(Jean-Louis André 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的〈梅杜莎之筏〉(1819)。如同〈梅杜莎之筏〉,這類作品成了浪漫主義的新路徑,標榜了反抗古典主義「理想美」的美學,並使得此一災難畫類型在歷史畫的主流價值下,不成為藝術的次要式樣。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的《克倫威爾》詩劇所主張的「美」應包含「醜陋」、「恐怖」,在這類作品當中正有著完整、明確的呼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