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4日

雕塑:〈讚頌〉

〈讚頌〉(1982)
(Frederick Hart, 美國)

         

哈特1991年的創作的這件作品整體帶有古典雕塑的傳統,有別於20世紀以來前衛主義(Avant-Garde)的藝術脈絡。人物形象無任何配件,無任何傳統的象徵符號,只有純粹的裸像,亞當與夏娃的隱喻。生動的人物姿勢與複雜性,亦非表現合理的動作。

此一風格可歸於20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風格,折衷的藝術形式出現了所有古典的風格類型。首先,作品汲取了將博羅那(Giambologna, 1529-1608)的若干風格,例如〈劫掠莎賓女人〉(1582)這類的作品,整體並帶有1617世紀的若干藝術特質。首先,人物的姿態吸收了矯飾主義(Manerism)的特性,以不穩定的平衡意象為出發點,呈現拉長、無重量的軀體。下方人體踮著的腳尖,形成一固定的中軸,使兩旁的人體皆以此中軸為中心,向上盤繞升空。此一騰空、非靜止狀態的理想美,提示著一種「漂亮」的風格,成為矯飾主義(Mannerism)完美效果的體現。

其次,巴洛克(Baroque)藝術的動力論(dynamism)在此亦發揮作用。兩個人體的造形,皆分別可由各種角度端詳理解。同時,如同芭蕾舞姿的「漸進」(anamorphosis)人體,經由上下左右的對比運動,離心力與向心力並存,形成明顯的對照。而藉由人體高舉雙臂的動作,同時又製造了人物上方另一人物或力量的假象,一個看不見卻確實存在的「搭配」對象。高舉張開的雙手,在此如同召喚上帝的見證。兩組人體的身上皆無任何配件,也不見傳統的象徵符號,只是純粹的裸像而已,似乎暗示創世之初,亞當與夏娃這兩位最完美理想的人類形象。

 

作者以妻子作為這件作品的女性模特兒,題材上採用了古典主義的宗教藝術類別,形式上則擷取了矯飾主義、巴洛克的諸多元素。站在下面的觀看者,在無形當中也在模仿著雕像向上飛昇的姿態。「讚頌」一詞,表面上明示對造物主的無上景仰,但作品成立於1970~1990年的時代情境,似乎又隱喻多數現代人虔誠信仰的不足與闕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