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

畫作:〈河畔浴女〉

〈河畔浴女〉
1910
Henri Lebasque
法國, 1865-1937

作品屬於「泛印象主義」(quasi-Impressionism) 當中,接近「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 的風格。題材為河畔浴女的形象。

在風格的來源上,作品可見若干塞尚(Paul C é zanne, 1839-1906) 的影響。首先是題材,源於塞尚大量的浴女圖。構圖同樣採取一條河、幾棵樹的單純風光,作為人物活動的場地。兩側的濃暗樹林,像舞台背景般框住整個場景。河岸呈水平方向,與樹林、人物的垂直線條,形成網狀的格子圖案。整體的背景既不涉及情節,也不融入自然的精細觀察,純粹畫面構圖的需要而已。 
       在筆觸方面,以粗細大小的不同筆觸,來表現層次與後退感。大筆觸處理前景的顏色,小筆觸則表現中景及遠景的深度。急促的短筆觸表現樹葉,有別於表現枝幹及人體的長筆觸。人物先用彎曲流暢的筆觸加以勾勒,畫完人物之後,再畫出周圍的草木。草木的筆觸方向延著人物輪廓進行,而不是本身合理的肌裡再現。
在光線處理上,物體的投影被大量抑制,符合典型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視點,物體本身的顏色在明亮的光線下非常鮮豔。在色彩上,保持了顏色直接畫上去的清新感,水平、垂直的顏料筆觸在畫面上幾乎分別保持一致,且顏色的純度幾乎一樣。這些方式強化了畫面的平面形式,在表現整體的視覺空間上,產生了張力。
       各色調區採取有節奏的變換,和諧地運用暖色與寒色組織,暖色前進,寒色後縮,取代形象的塑造,此一作法源於塞尚。畫面唯一較具體積感的為河畔的女體及河岸的邊緣,強化的輪廓線,豐滿的肉體,皆帶有厚重的雕塑體積感,女體身上呈現的天然畫布斜紋,更為女體增加了若干肌裡效果。由於光油塗得很厚,畫面樹幹及樹枝頂端的葉叢,可見到從筆觸表面折射出來的白色光斑。
       大面積的水面反光在作品當中特別強調。對於印象主義而言,水成為動盪飄渺的色層的最佳載體,可映射出來自天空、大氣、週遭環境的光線與色彩。同時,水又成為真實物體的鏡像,有助於強化畫面構圖的抽象感。
       儘管畫面描繪的是河畔的風景,但整體呈現的並非細緻的風景及完整的人物形象,而是風景所產生的感覺。然而,在印象主義的基本平面原理當中,仍可見作者關注於連貫的三度空間的幻象。

作品的題材取材於當代生活,浴女的形象同時反映了19 世紀末的若干意識型態。當時的普遍想法認為,男性認同文化,而女性認同自然。畫面場景所在的林間河畔,蓊鬱的草木及潾潾的波光正隸屬於大自然。傳統藝術經常出現的林澤女仙(nymph) 、黛安娜女神(Diane) 及其隨從,此時已脫卻神話的外衣,化身「現代的」女性。這些現代的山林女神,正是工業時代當中,回歸自然的最佳寫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