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4日

雕塑:〈聖家族〉


聖家族
1912
Ossip Zadkine

俄裔法籍, 1890-1967

        
                查德金生於俄國的Smolensk,為大學教授之子。16歲時前往倫敦進入不同的藝術學校,1909年進入巴黎美術學校,接受Injabert的指導。1910年搬進蒙帕納斯的蜂巢,度過2年時間,之後搬到Vaugirard街的工作室。當時在法國軍隊服役可以確保日後法國公民的身份,查德金因此1914年入伍擔任二等擔架兵,在醫務團裡服役,直到191712月在前線當中飲酒違反軍令,才被軍隊開除(一說被毒氣攻擊送醫)。查德金一開始並未擁抱立體派或創作受到影響的作品,約到達巴黎8年後,才開始進行雕塑創作,且被明確歸為立體派藝術家。二戰期間,幾乎所有從法國逃離的猶太藝術家都前往美國,包含查德金,1941年搭乘里斯本的船隻前往紐約,在藝術學生聯盟當中教導雕塑。
查德金到達巴黎之初亦居住在「蜂巢」(La Ruche),此為學院雕塑家Alfred Boucher1902年所創立,位於Dantzig胡同(Impasse Dantzig),作為一種理想化的有創意的個別藝術家一起工作的社區,觀念源於法國19世紀理想主義的社會改革者Charles Fourier,稱為「公社」(phalanstères)
      當時許多年輕雕刻家傾心於非洲直線雕刻技法,查德金也為之吸引,他大多以槌、鑿等工具直接在木頭及石頭等自然素材上創作。宗教題材是查德金創作的重要主題,20世紀初,對猶太藝術家而言,「母與子」的主題立即與中世紀以來的基督教關鍵意象有著藝術史上的聯繫。早在1912~1913年間,查德金便曾利用橡木以簡約的造形雕出〈聖家族〉,1993年查德金美術館再以青銅鑄造8件,此作編號為2/8,由巴黎Susse Frères翻模鑄作。

「聖家族」描繪的對象為聖母、聖約瑟、聖嬰一家人的生活場景,稱為「聖會圖」(sacra conversazione),意思為「神聖的對話」。在這件作品裡,聖約瑟位於後方,雙手撐持著頭部傾斜的小耶穌另一隻手則倚靠著瑪麗亞的頭部;馬莉亞位於另一側。
                作品風格主要以20世紀立體主義的雕刻為主軸,同時帶有表現主義的意涵。造形則源於20初流行的非洲黑人雕刻的「黑人風格」(Negro style),以及布朗庫奇(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波嘉妮〉小姐(1913)、〈吻〉(1912)……等作品。畫面構成基本上屬於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聖母子與聖安娜〉(1510)畫作的變體,但人物位置已從二度空間的畫作平面,改為三度空間雕塑的新配置。畫作裡位於上方垂視的聖安娜,塑像當中變為後側的聖約瑟。側視的聖母,在塑像當中變為與聖約瑟同高度的聖母。側身的耶穌則維持原狀,位於下方位置。
              在立體主義的元素方面,作品的造形已簡化成基本的面與形式,聖母、聖約瑟、聖嬰的形象,只約略見到胸部以上五官、手臂的身體輪廓,其餘細節均不見。五官的刻畫自然簡潔,帶有黑人雕刻的簡略性。缺乏肩膀與手臂的人物,強化了作品本身的垂直性。但聖母與聖嬰略為傾斜的臉,以及聖母略為彎曲的手,同時又柔化了此一單調的垂直性。聖母細長的手與明顯的大眼,反映了傳統女性美的特徵,也強化了聖母的慈愛形象。聖嬰沉睡的意象,則進一步預示了耶穌為了拯救人類所面臨的死亡。人物的相貌在此變成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造形的和諧與形式的提煉。
               人物的形象完全緊貼,顯然受到立體主義雕刻的始祖──布朗庫奇的〈吻〉──所影響,耶穌的捲髮則類似黑人雕刻的特性。在整體緊密的組織當中,人物彼此呈現著實體與空間相互交替的狀態,如此得以清楚劃分人物的身分,以及個別空間的所在位置。而從略帶細緻的裝飾、曲線的特質看來,風格上同時又帶著表現主義的特徵。儘管形式在作品當中成為首要的考量元素,但這並不礙於查德金精細描繪聖家族關係的緊密狀態。
              作品的形式具有現代藝術意欲表現的個性化特徵。但如同布朗庫奇,作品基本上仍屬於一主題明確的雕塑,試圖在現代主義純粹造形的探索以外,藉由溫情主義的手法來恢復一強烈的情感衝動。以聖家族的題材來作為主題,基本上更關注於耶穌一家人誕生、生活、死亡的嚴肅主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