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畫作:〈家族團聚〉


        北歐諸國位於歐洲邊緣,與西歐長期隔離,直到19世紀初,隨著海上貿易的迅速擴大和造船工業的興起,經濟才開始活躍。1848年法國七月革命所帶來的民主運動,也帶動了北歐諸國藝術的民主化,進入一個輝煌的時代。

        作品屬於學院主義當中的寫實主義(realism)傳統,風格主要源於勒南(Louis le Nain, 1593-1648)兄弟的〈農民的飲食〉。從情境上來看,畫面既非詩情畫意,也缺乏掌故趣聞,卻精確地呈現中產階級的家庭背景,並暈染出一種通常只見於歷史畫當中的整齊、肅穆感。

        畫面主要以中央的矮桌為中心,呈現一種侷促狹小的空間印象。人物圍繞著矮桌,在細微差異的不同姿勢及凝視中,流露出一股怡然自得的輕鬆氣息。牆上的漁具及懸掛的海景畫,點出了男主人作為漁民或船員的工作屬性。小女孩手上把玩的東方人偶,亦點出了海外貿易的可能。整體除了具備當下的時代感,又是對日常經驗與個人情感進行即席的取材。

        在光線處理上,呈現了19世紀寫實主義典型的明暗對比法。側面的光源除了讓畫面顯出空間距離感,並在結構上將眾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除了老父親籠罩在陰影當中的朦朧含糊面部,其餘人物的臉上皆清晰柔和,點出了彼此之間的密切關聯。

        形象明顯與他人不同的老父親,端坐在如寶座的金色座椅上,收斂當中頗具權威的形象,明示了在家的地位。返家的父親身後的背景相對雜亂,形象含糊不清,暗示在外生活的困頓及不為人知。統整畫面中心的桌布,潔白的色調及平整度,則暗示了居家的母親的德行。

        整體對於構圖以及空間的運用,除了呈現個別家庭成員的型態、特徵,也表現了複雜的情緒和心理特徵。大兒子前傾聆聽的姿態,提示了很大程度的好奇心。年紀最小的弟弟,則顯出距離及一臉的茫然。

        作品反映了19世紀中後期具體的家庭生活,此時的家庭關係已成為中產階級一種普遍的信仰價值,社會主義思想家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 1809-1865)即認為,婚姻是唯一社會所必需之物,而家庭則是社會的再生基地,並呼籲「當代藝術應以日常的面目來描寫人最自然、純真的本性及習慣,描寫工作,描寫人在其公民義務及家庭責任上的成就。」畫面的此一家庭形象提供了一則親密、團結的地點,洋溢著幸福、自然的情感。它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輕鬆姿態裡,暫時遠離了廣大社會中漫無歸屬的冷峻工作生活,把握稍縱即逝的幸福時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