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

畫作:〈落日餘暉〉

〈落日餘暉〉
1837
Christian Brune
法國, 1797-1849
   
        作品的題材屬於浪漫主義(Romantism)的風景畫,形式結構主要源於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的(月光下的風景)(1635-1640)。

        作品首先呈現的是浪漫主義的首要特徵:如詩如畫、多采多姿(picturesque)的畫面,著重日出、晚霞的效果。構圖上採取全景式取景,將畫面分為上下截然不同的區域,中景則作為前後景的過渡區域。畫面瀰漫的光線,比自然的效果更加強烈,整體帶有視覺的滿足,強調色彩對比,以及寒暖色變化所產生的和諧。

         19世紀浪漫主義的風景畫並非單純視覺上的風景畫,它不同於17世紀荷蘭風景畫所嚮往的一種地方性簡潔描述,著重情景的大變化,目的在提供一可以聯想的風景。同時,形式結構也成為次要的考量,它強調不可解的謎,目的在於把巨大的宇宙力量顯現出來。浪漫主義的風景畫因而帶有若干「泛神論」(pantheism)的意涵。

        以這件作品為例,前景意指人世,枯木暗示了人類的死亡,但枝幹上萌生的綠意,仍強化了如許的生機。枯木的整體意象,一如矗立的十字架。背景則彷彿一遙遠的幻覺,一個亟待追求的目標,它象徵著世外天地、來世。落日的時分暗示的是即將來臨的黎明,大自然在天黑之際,將僅剩的光彩展現出來,猶如人在死亡的時刻。落日餘暉因此也象徵了上帝的光輝。中景的山谷帶有「死亡的幽谷」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的意象,舊約《詩篇》(Psalms)第23章第4節寫道:「即便我行過死亡的幽谷,我也無所畏懼,因你與我同在。」

        畫面右下方的牧羊人,則作為全人類的微小縮影。他所處的沉思狀態,正是對於自然的冥想,象徵了渺小的人,在現世與永生對比下的孤寂狀態。

        對浪漫主義的風景畫而言,自然的沉思正可提供人們深入的自我探討,自然因此被用來傳達某種古典的、宗教的、寓言的,崇高的昇華(subline)的主題。傳統的古典風景畫,自然只作為人的背景,人的地位遠遠凌駕自然之上;浪漫主義則提出挑戰,認為人不過是單純的細微之物,依附在自然宇宙的法則之下。

        畫面當中的牧羊人,因著一種準宗教的沉靜,凝思著自然最平凡無奇的景觀,卻又充滿戲劇的神秘性。此一崇高的經驗,可見於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裡的「牧羊人之歌」樂章,其中亦充滿了牧羊人對造物主的喜悅、感激之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