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

繪畫:東方三賢士的朝聖

Giovanni Battista CRESPI
1630
油彩、畫布
137x198cm

 

       題材出自〈馬太福音〉第二章112節,耶穌出生在伯利恆,時值希律王統治時期。有一天,幾個來自東方的賢士到耶路撒冷覲見國王,因他們在東方看到代表即將成為猶太人之王的明亮星辰,因此長途跋涉前來膜拜。賢士的話令希律王頗為不安,因此打發他們到伯利恆尋找基督,稱回報後他也要前往參拜。伯利恆之星帶領賢士直到耶穌的住處,在馬廄的門口,贈與了黃金、乳香與沒藥後,賢士們禮拜完隨即返回東方未回報希律王,因天使曾在夢中對他們發出警告,說明了希律王的詭計。
       賢士為波斯朝廷的星象家,同時是太陽教(Mithras)的祭司,基督教作家特吐利安(Teutullian, c. 160-230)首先把賢士稱為「諸王」,名字則於9世紀時由拉維納(Ravenna)的主教所確立。右側站立的賢士為卡斯柏(Caspar, 一稱Jasper),獻上黃金;另一名跪者為梅爾奇歐(Melchior),帽冠與金器置於地上;畫面左側的黑人賢士為巴塔札(Balthazar)。三賢士的姿態顯示了面對聖嬰的態度:從和藹可親到頂禮膜拜。隨從多具有東方的特徵,如穆斯林頭巾,側頭的姿勢透露某種程度的好奇心。聖母身旁的老者,可能為約瑟。根據貝德(Bede, c. 673-735)所述,禮物的象徵意義如下:黃金表示讚頌基督的王權;乳香[1]讚頌基督的神性;塗抹屍體的沒藥[2],則預示基督的死亡。從中世紀起,賢士象徵世界的三大部分(歐、亞、非洲)皆臣服於基督,因此習慣上將代表非洲的巴塔札畫作黑人。

       作品帶有16世紀義大利「矯飾主義」(Mannerism)的特徵,但矯飾主義的定義需仔細評估,並無法直接等同於某一特定時期藝術作品的定義標籤,其定義帶有選擇性,只做為1520~1590期間特定藝術家所創作的特定作品的標籤。此一名稱於1920年代才被提出,是為了方便在區隔高度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的差異性時,針對一大部分無法被合適地涵蓋進去上述兩大範疇的,16世紀的義大利作品及風格。
        矯飾主義是對於文藝復興偉大傳統的折衷運用,以一種側生(lateral)的方式發展。作品的風格首見於與拉斐爾(Raffaello Santi Raphael, 1483-1520)的〈基督變容〉(Transfiguration)畫面下方可能由拉斐爾的繼承人羅馬諾(Jiulio Romano, 1499-1546)繪製的人物的雷同性。主要人物皆穿著鮮豔的衣服,以迎合畫幅的大面積,色彩伴隨著濃黑的陰影。紅、黃、藍的三原色為主要色彩,光線使用了威尼斯特有的明暗對照法,把明亮的效果加到人物表面,以此增強前景與背景氣氛變換的感覺。人物在身體位置相互緊密排列的互動當中,強調不間斷的運動。前景主要人物過度強調的表現性頭部與手勢,更增加了人物的運動感。
       文藝復興時代具有一種整體性(totality)的意識形態,將世界的各個視野進行結構式的設定,調和於一統一體當中。然而,此畫的中央人物被置於許多串連的群體人物當中,消除了整體畫面的統一感。人群皆擠壓在共同的空間當中,形成緊湊感,亦增加了人物姿態的緊張感。層層密集的組織構圖,透過建築物,突然置入一遙遠的遠景當中。主要事件彷彿淹沒在不相干的人群當中,這些人群只做為藉口,為了展示繪製人物的卓越能力。這種畫面前後空間感的打破,成為矯飾主義主要的特徵之一。賽佛(Feltus Wylie Sypher, 1905-1987)應用了伍夫林(Heinrich Wöfflin, 1864-1945)的體系,分析了矯飾主義風格的騷動模式,其中之一即為此一缺乏結構的形式,流動的、彈性的透視點。文藝復興時期阿博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的理論主張,堅持畫面空間前後區隔(vacuum)的必要性,如此畫中的「歷史」才不至於過於混雜(tumulte),才能令觀者產生理解力。但矯飾主義將阿博蒂規律性的透視法的基礎拋棄,將近景與遠景的估算根本性地打破,取消空間深度,讓近景與遠景並置在同一平面,形成悖論式的處理手段。觀者因此處於一種懸置、無所適從的狀態,帶著某種伍夫林所定義的,「方向的複雜性」(complexity of directions)的曖昧性質。
       空間平面化所形成的阿拉貝斯克式(Arabesque)的平面裝飾效果,也是矯飾主義追求的手段之一,以此來組織缺乏肉體感的人體樣貌。透過各個點景人物呈現扁平的形狀,以打破傳統透視的空間感。空間感的塑造不再藉由幾何學所定義,而是透過動態的人物的並置,將人物置於一不同體型的人物在其中流動的空間深度當中。

 


[1] 乳香,植物樹脂製成的香料,一般來自阿拉伯,香味濃郁,因顏色潔白,稱為乳香。所羅門年代以前,乳香只用在會幕和聖殿獻祭的禮儀當中,因為乳香主要用來讓獻祭的過程產生馨香,代表對神的尊崇。乳香亦有止痛、療傷的功效。

[2] 沒藥,一種珍貴的香料,有止血的功能,猶太人有使用沒藥來膏抹屍體的習慣。根據近東古代文獻記載,朝貢時向君王獻上沒藥作為獻禮,因偉大的君王願意為子民犧牲生命。因此,沒藥代表耶穌的犧牲與埋葬。由於天氣炎熱,葬禮通常在死亡當天舉行,遺體經過清洗,裹上亞麻布,並在頭部下方墊塊亞麻方巾,布的折疊處放入蘆薈和沒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