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

繪畫:卸下聖體

Attributed to Gaspar BECERRA(1520-1570)
油彩、畫布
139.7 x 99 cm


       畫面主要描述耶穌受刑後,被卸下十字架的情景,。右方牽著耶穌手臂為約瑟(Joseph),為耶路撒冷猶太立法機構一位來自亞利馬太城(Arimathea)富裕公正、地位尊貴的議員,人稱亞利馬太的約瑟。約瑟是耶穌的門徒,由於害怕猶太人迫害,一直秘密作為耶穌的門徒。他請求當地的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准許他把耶穌的遺體從十字架上降下取回,利用上等的細麻布,連同他身後法利賽教派(Pharisees)的教徒尼哥德姆斯(Nicodemus)所帶來一百斤[1]的乳香[2]和沒藥[3],將屍體包好再用帶子纏住。

        後排中央雙手合十禱告者為聖母瑪利亞,趨前攙扶耶穌屍體者為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其他包含聖母瑪利亞的姐妹格羅罷(Clopas)的妻子,即門徒約瑟(Joseph)、小詹姆斯(James the Less)的母親瑪利亞,以及希庇太(Zebedee)兩個兒子詹姆斯(James)與約翰(John)的母親撒羅米(Salome)。前景為擺放地上的受難刑具,包括荊棘冠、釘子。 

    天主教會在歐洲任何國家當中,在西班牙達到最強大的影響力,16世紀上半期的繪畫,多供裝飾教堂祭壇之用,自然、神話、世俗的題材數量不多,主要的注意力指向揭示人物內心以及宗教的感受。此件作品屬於數量較少的架上繪畫或壁畫類型之一。

        在風格方面,這件作品顯示了矯飾主義的初期風格,富於節奏地連接在一起的人物,被推進畫面的前景,此為典型矯飾主義的構圖手法,可見於同一時期德國克拉那赫(Lucas Cranach, 1472-1553)的作品與葛雷柯的〈聖殤〉(Pietà)。耶穌的頭部未置於構圖的最高點,亦類似葛雷柯的作法。近距離描繪的人物平舖在畫面上,造成一平面化的空間,刻意減損空間的透視效果。立於群像後方的人物,由於缺乏暗示空間後退和表現體積的可能區域,多未明顯表現出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空間感的塑造傾向於在一個垂直的空間內,將一個人物安排在另一個人物的上方,而不是後方。除了耶穌,其他人物的形象都略呈扁平,大量的服裝及服裝上的大片陰影,皆抑制了物體的體積感。畫面的色彩有限,陰沉的光線與灰色的主色調使畫面顯得冷峻無比。

        威特柯爾(Rudolf Wittlower, 1901-1971)曾把特倫特宗教大會(The Council of Trent , 1545-1563)關於視覺藝術的宗旨歸納為下列三點:清晰、簡約、易於理解;現實主義的敘事;引發虔誠的信念。這件畫作即反映了特倫托宗教大會對於宗教藝術所訂定的準則:強調畫作應展示對聖人遺體的崇拜,敘事直接有力,準確再現聖經故事或聖人生平,而非附帶的情節或想像。畫面的人物寫實、垂淚,但舉止合乎禮節。事件帶有即時感,每個人物皆有各自的反應,促使禮拜者產生類似的內心活動。女性的哀戚眼神不僅僅是女性精神的依託,亦將視覺和觸覺的愛與痛苦相結合,令觀者產生共鳴。

            西班牙美術經常描繪基督教自我犧牲與受難的主題,殉教及內心痛苦的特徵,往往充滿表現力與戲劇性。面對如此的受難形象,觀者在目睹此類畫作時,經常都會淚如雨下痛哭失聲。

 


[1] 此為當時埋葬王室成員所使用的份量。

[2] 乳香,植物樹脂製成的香料,一般來自阿拉伯,香味濃郁,因顏色潔白,稱為乳香。所羅門年代以前,乳香只用在會幕和聖殿獻祭的禮儀當中,因為乳香主要用來讓獻祭的過程產生馨香,代表對神的尊崇。乳香亦有止痛、療傷的功效。

[3] 沒藥,一種珍貴的香料,有止血的功能,猶太人有使用沒藥來膏抹屍體的習慣。根據近東古代文獻記載,朝貢時向君王獻上沒藥作為獻禮,因偉大的君王願意為子民犧牲生命。因此,沒藥代表耶穌的犧牲與埋葬。由於天氣炎熱,葬禮通常在死亡當天舉行,遺體經過清洗,裹上亞麻布,並在頭部下方墊塊亞麻方巾,布的折疊處放入蘆薈和沒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