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

素描:〈黃昏〉

黃昏
Jean-François Millet (1881-1875)
炭筆

        米勒繼承了18世紀夏爾丹靜物畫和風俗畫的傳統,揚棄布荷東(Jules Bréton, 1827-1906)的雄偉構圖,讓人物益形孤立、親近、人性化。

畫作人物採用側光,簡明的線條及明暗對比,分別標明衣紋結構及光影的效果。米勒運用厚重、暗調的輪廓線合理地表現粗糙的衣服、農具,凸顯長期勞作的身體。人物清癯的臉上可見疲勞的神態,著衣的動作則呈現整個身體的張力,具有米勒自稱的「被自己的命運整垮的樣子」。帽子、籃子、鏟子、人物皆立於或置於地上,象徵與土地的永久關聯。人物佔據整個畫面的中心,具有歷史畫般的紀念碑效果。

       米勒被共和主義人士所欣賞,包含憂鬱的雄偉性與莊嚴的哀傷。但這類作品在官方眼光之下,仍具有顛覆的傾向,擔心工人起義重蹈覆輒。對官方而言,他們主張窮人題材應注入感動的目光,排除存在的苦難處境;醜陋與病態的再現,只在下列情形下才成為有用的教育內容,即採取教育或評論的方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