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畫作:〈東方三賢士的朝聖〉(法蘭德斯畫派)


東方三賢士的朝聖
Early Netherlandish School
十五世紀末 - 十六世紀初
油彩、木板
58.5 x 44.5cm

                題材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第二章112節,耶穌出生在伯利恆,時值希律王統治時期。有一天,幾個來自東方的賢士到耶路撒冷覲見國王,因他們在東方看到代表即將成為猶太人之王的明亮星辰,因此長途跋涉前來膜拜。賢士的話令希律王頗為不安,因此打發他們到伯利恆尋找基督,稱回報後他也要前往參拜。伯利恆之星帶領賢士直到耶穌的住處,在馬廄的門口,贈與了黃金、乳香與沒藥後,賢士們禮拜完隨即返回東方未回報希律王,因天使曾在夢中對他們發出警告,說明了希律王的詭計。
      賢士為波斯朝廷的星象家,同時是太陽教(Mithras)的祭司,基督教作家特吐利安(Teutullian, c. 160-230)首先把賢士稱為「諸王」,名字則於9世紀時由拉維納(Ravenna)的主教所確立。賢士卡斯柏(Caspar, 一稱Jasper)跪在聖嬰面前,獻上黃金;另一名跪者為梅爾奇歐(Melchior),親吻著聖嬰的腳,帽冠與金器置於地上;黑人賢士為巴塔札(Balthazar)。三賢士的姿態顯示了面對聖嬰的三種態度:從和藹可親到頂禮膜拜。馬廄前的人可能代表猶太人,側頭的姿勢透露其好奇心與舉棋不定。馬廄另一頭的光頭男子,可能為約瑟。隨從具有東方的特徵,如穆斯林頭巾。根據貝德(Bede, c. 673-735)所述,禮物的象徵意義如下:黃金表示讚頌基督的王權;乳香[1]讚頌基督的神性;塗抹屍體的沒藥[2],則預示基督的死亡。從中世紀起,賢士象徵世界的三大部分(歐、亞、非洲)皆臣服於基督,因此習慣上將代表非洲的巴塔札畫作黑人。
        和諧的構圖源於勉林(Hans Memling, 1435-1494)的〈耶穌降臨與基督的勝利〉,人物與犬隻的配置頗為近似。畫面由統一的光線主導,效果明亮。明確清晰的空間感則來自於衛登(Van der Waden, 1400-1464),由前景的賢士跪拜場景,透過中景的馬匹過渡到中景的河流,再延伸至背景的建築與風景。細部的描繪細膩入微,服飾華麗、褶紋逼真,色彩鮮豔豐富並層次柔和。聖母與聖嬰的皮膚細緻有加,坐騎高雅,整體呈現親切、均衡、安詳的特性,統一協調的畫面,甚至令人感受到靜謐的景致當中的清新的空氣。
        勉林式的風格與晚期哥德藝術的結合,細節填滿畫面的空間,帶有北方宮廷的品味與文化氛圍。此一帶有晚期哥德藝術的繁複細膩畫風,成為對於15世紀宗教意象同一性的一種回應,以細膩的寫實主義來對於傳統宗教畫的象徵主義進行補充,避免過度的偶像崇拜。人群、建築體、以及背景的風光,其意義非常明顯,上帝的天國就在我們身邊,基督與聖人們都來到人間,與凡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神聖與世俗並未分離。



[1] 乳香,植物樹脂製成的香料,一般來自阿拉伯,香味濃郁,因顏色潔白,稱為乳香。所羅門年代以前,乳香只用在會幕和聖殿獻祭的禮儀當中,因為乳香主要用來讓獻祭的過程產生馨香,代表對神的尊崇。乳香亦有止痛、療傷的功效。
[2] 沒藥,一種珍貴的香料,有止血的功能,猶太人有使用沒藥來膏抹屍體的習慣。根據近東古代文獻記載,朝貢時向君王獻上沒藥作為獻禮,因偉大的君王願意為子民犧牲生命。因此,沒藥代表耶穌的犧牲與埋葬。由於天氣炎熱,葬禮通常在死亡當天舉行,遺體經過清洗,裹上亞麻布,並在頭部下方墊塊亞麻方巾,布的折疊處放入蘆薈和沒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