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

畫作:〈在以馬忤斯的晚餐〉(巴薩諾)

在以馬忤斯的晚餐
Gerolamo da PONTE, called Bassano
1566-1621
油彩、畫布

        畫面主要描繪耶穌復活後與使徒相見的事蹟之一。《路加福音》記載,兩位門徒克雷歐帕思
(Cleopas)和彼得(Peter)從耶路撒冷前往以馬忤斯(Emmaus)小村時,遇見耶穌並與之同行,然而卻不識基督的身分。兩位使徒告訴耶穌拿撒勒人耶穌被殺並可能復活了的事蹟。到了以馬忤斯,兩人邀請耶穌同他們一起用餐,因為「天色已晚,太陽已下山。」耶穌答應後,坐在用餐的桌後,拿起麵包禱告並分開麵包後,給予兩人食用。兩名信徒忽然眼睛一亮,認出了耶穌,霎時耶穌從眼前消失。

  此一題材最先出現於12世紀羅馬式的教堂當中,有時作為聖餐禮的繪畫,經常裝飾在修道院齋堂的牆上。威尼斯畫派於16世紀尤其喜愛此一題材,以世俗的情調呈現,創造了一種新的風俗畫體系。畫面上兩門徒身著朝聖者的衣服,其餘眾人的形象,也可見當時普通人的形象。棚子支架的十字形狀,明顯與十字架的概念有關;上方懸空的植物環狀物,則似乎隱喻了耶穌受難的荊棘冠。

        不同於佛羅倫斯畫派先在紙上或畫布上繪製精細的素描草稿,威尼斯畫派先以不透明色彩在畫布上勾勒構圖。在這件作品裡,白色的色調主要建立在從右下方的貓犬,一路往左上方客棧老闆的圍巾、女侍者的白色長袖上衣斜線分佈;另一對角線則由左下方女侍的白色調出發,透過向右上方白色階梯色調的延伸,一路抵達耶穌頭上的光暈。紅色色調的功能亦如白色色調,由客棧老闆上衣及帽子的紅色調,向右上方延伸至送菜的男侍者。綠色色調的延展方向,其方式一如紅色調。在個別物體的色調處理上,一邊修正一邊進行,以漸層的色調來畫出形狀。畫面的底色使用深色的底色,物體皆避免深色的陰影。透過不同層次的色彩,將淺色塗在深色上,形成整體清晰鮮明的豐富色調,並形塑形狀與立體感。

    在透視空間方面,以色彩的透視空間取代了佛羅倫斯的線性透視空間。除了如上所述以白、紅、綠的色調作為空間指引方向,白色、紅色、綠色最燦亮的部分,皆分別出現在前景的小狗、客棧老闆的上衣、以及女侍的寬大裙子身上,依次向中後景形成色調遞減的狀態,以此來傳達遠近空間的推移。同時,畫面空間的光線分佈,亦從左下方最明亮的場景,漸次往右上方的空間遞減推移,以此呈現透視空間的後縮位移。

    非中心人物為主的構圖同樣是威尼斯畫派的特質,以此傳達各自複雜心理狀態的人群。發亮的色彩受到提香的影響。耶穌進餐的主要事件後推進右側的背景當中,以及無窮遠的透視,則又具有矯飾主義的特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