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畫作:〈聖母子像〉(達迪)

聖母子像
Bernardo DADDI and workshop
蛋彩、金箔和木板
91.5 x 51.8cm

達迪(Bernardo Daddi, 1290-1350)14世紀前半佛羅倫斯重要的藝術家,活躍於1312~1347年間,被視為喬托(Giotto di Bonadone, 1267-1337)的學生

        這件〈聖母子像〉的邊框並非原件,但符合畫作的時代風格。聖嬰手中握著的金翅雀與聖嬰的命運有關,經常出現在聖母子像的聖嬰手中。金翅雀的拉丁文為carduelis,原意為「在葪草中餵食」,除了強調此一雀鳥的習性,根據7世紀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主教聖伊息多(St Isidore)的說法,亦象徵耶穌的荊棘冠,暗示耶穌的受難。聖伊息多寫道:「這種鳥歌聲嘹亮,然而被薊草的尖刺所餵養。」因此類比於基督:「你在人世歌唱,直到死亡的苦楚之際。」此外,相傳耶穌在前往各各他(Golgotha)的路上,金翅雀一路在基督的頭上飛翔,拔去耶穌頭上的荊棘,因而被基督的血染上紅斑。金翅雀的圖像最初源於古代的異教信仰,暗示人類的靈魂,當人死亡時,鳥會從人的口中飛離,此一概念之後被基督教所採納。金翅雀有時亦暗示善惡之間的鬥爭,可做為對抗瘟疫的護身符。有時亦出現在肖像畫的兒童手中,因此種雀鳥有著鮮豔的羽毛,深受兒童所喜愛。
  拱頂三角楣的位置當中,出現的是鵜鶘的形象。在中世紀的動物寓言集當中,鵜鶘對待幼雛極為親愛,在孵化之時,幼雛會戳啄雙親,使之受傷,此時發育成熟的幼鳥會殺死幼雛,來作出反應。三天後,母鳥會敲擊自己的胸前,形成傷口,並提供鮮血給幼雛,幼雛因此得以重生。然而,實際的情況是,當鵜鶘餵養幼雛時,經常彎下牠的長喙,將原本存在咽喉中的食物置於胸前,餵養這些幼雛。此一意象使人相信,鵜鶘是用自己啄胸流出的血,來餵養幼雛,因此成為基督釘上十字架的象徵,因耶穌為棄絕他的人類所做的事,與此雷同,祂上十字架犧牲自己,為人類的罪惡留下自己的鮮血。鵜鶘因此與耶穌的犧牲,為家庭奉獻的慈愛、虔敬等概念有關。對羅馬天主教徒而言,鵜鶘亦含有孝順父母之意。

  達迪為文藝復興的先驅人物,幾百年間,義大利繪畫多植基於拜占庭藝術的抽象性格,強調樣式化、平面化、超凡樣貌的人物。達迪的人物則如同喬托一般,具體積感及物質特性,形狀主要由真實的光線所形塑,同時又加入細緻的優雅及柔軟度。另一方面,達迪仍維持若干拜占庭藝術抽象的元素,選擇杏眼、裝飾性圖案、金色的背景。達迪可能亦受到西恩那畫派,尤其是羅倫傑蒂(Pietro Lorenzetti, 1280-1348)的影響,帶有優雅、溫柔的人性。來自法國的象牙雕刻可能亦對他抒情甜美的作風有所助益。
        聖母頭上光圈的裝飾性有力圖案,以玫瑰花交替四朵葉子朝同一方向發展,是達迪作品當中著名的主題。在古羅馬時代,玫瑰暗示著葬禮,「蘿莎莉亞節」(Rosalia)即與死者的膜拜有關。之後基督教的傳統延續了此一概念,將帶刺的玫瑰,視為殉道者遭受折磨的意象。玫瑰更普遍的概念與聖母瑪利亞有關,據聖安伯勞斯(St. Ambrose, 339-397)記載的早期傳說,玫瑰本來無刺,直到「人的墮落」,才開始有刺,聖母也因此被稱為「不帶刺的玫瑰」,因為她不曾被原罪玷汙,不帶刺的玫瑰因此被喻為「消除原罪」,帶有無瑕的含意。
        此外,聖嬰衣摺邊的裝飾圖案,同樣是達迪的風格,亦可見於佛羅倫斯塔提 別墅(VillaI Tatti)貝倫森(Berenson)典藏的〈聖母與持金翅雀的聖嬰〉(1330年代)一作當中的聖嬰,以及〈聖約翰福音傳道者〉(倫敦,蘇富比,2009/7/8,編號23)當中的人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