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畫作:〈宗教儀式的遊行〉



宗教儀式的遊行
1924
Anto Carte (1886-1954)
油彩、畫布
120 x 120 cm, 120 x 60 cm

        作品主要描述宗教遊行隊伍完畢,即將進入教堂進行聖餐禮的儀式過程。畫中女子的白紗婚嫁裝扮,提示的是世間女子與上帝的婚約信誓。《啟示錄》第21章寫道:「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我又看見聖城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作品屬於北方表現主義的脈絡,風格受到賀德勒(Ferdinand Hodler, 1853-1918)的影響風格,同時又隸屬於寫實主義的「宗教風俗畫」傳統。女性肖像在右邊,男性在左邊。女性位於男性的左邊,是依據神學與社會的格式,將右邊的人士定義為較高地位。盲眼的乞丐凸出於畫面中央,雙眼緊閉、頭部傾斜、兩手癱軟的身姿,暗示耶穌死亡的苦難身軀,手中的拐杖作為權杖的象徵。

        畫中的聖餐禮儀式,強烈表達了在宗教中尋找精神體驗的渴望,藉由藝術的形式,涉及生命、死亡等基本問題的尊崇。首先,在可觀察的宗教儀式中,表現了質樸與虔誠的中下階層人物形象。在這類宗教儀式的行為當中,具有一種隱忍、內化、沉靜的認知,非常接近北方宗教私密性的氛圍。這種內斂的,與上帝默然交流的氛圍,更多地屬於新教的北方,而非天主教的法國、義大利、或西班牙。同時,畫中人物所呈現的清苦、疲憊樣貌,亦反映了20世紀初期「不安年代」(the Age of Anxiety)的時代症候,包含各種病態與死亡的掠奪。

        作品的畫面配置延續了中世紀以來的三摺多連屏畫面傳統,具有對稱的繪畫結構。畫面人物的位置安排及區隔顯得微妙,整體的畫面統一融合效果,極為嫺熟。尤其突出人物的情緒表現,分別以不同的姿勢表情,來傳達更抽象的宗教概念。同時,為了更清晰表現主題,如賀德勒般大膽使用粗黑的輪廓線,以強化人、物的形狀效果,形成一種新的寫實主義肖像作畫方式。

        從19世紀後期開始,寫實主義藝術家發明出一種新的繪畫範疇,「宗教風俗畫」,亦即對鄉間的宗教風俗作嚴謹客觀的考察、描繪,此一發展與若干秀異的地方性風俗畫家之出現緊密相關。這些畫家除了將風俗畫提升到較為嚴肅的歷史畫領域,也為地方性的宗教題材提供了一社會學的研究路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