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子 (漢斯‧慕茲赫風格) (After Hans Multscher, 德國, 15世紀) 約1480年 椴木鍍金彩繪 32 x 65 x 180 cm |
「聖母子」的圖像傳統悠遠流長。自從西元五世紀以弗所會議(Council of Ephesus)確立聖母為神的承載者(Theotokos)地位之後,對聖母的讚頌和禮敬漸漸興盛,聖母圖像的類型也逐漸增加。在這些圖像中,聖子都會伴隨著瑪利亞出現,以凸顯瑪利亞「天國之母」的尊貴身分。隨著時序遷移與地域有別,聖母子像反映出不同的時代風格,強調的重點也有所差異。
對聖母瑪麗亞的膜拜成為建造哥德式教堂和禮拜堂最主要的動力,聖母子像此時成為最受喜愛的主題,保存的數量高達數千個。除了教堂的捐贈以外,在社會的各階級當中,人們普遍夢想擁有聖母子雕像,聖母子雕像因此被用來交易以及私人餽贈。
不同於羅馬式與法國的聖像雕刻,德國的哥德式雕刻和所屬的建築不太能配合,這類木雕主要作為祭壇上的裝飾,體積很大,強調重量和厚度,而且佈滿複雜的裝飾性的細節。人物則有專門指定的模特兒為對象,非樣式化的聖像人物。聖母頭戴后冠,主要由於聖母為天國之后,此一觀念起於拜占庭(Byzantine)傳統。小耶穌一手向前比出祝福的手勢,另一手則握著暗示身為統治者權力的球體。聖母所站立的上弦月,在希臘羅馬時期為貞潔的象徵。
哥德式雕刻於14世紀起呈現臀部的突出扭轉、起伏漩渦形的罩衫、延伸的服飾層層包覆。身體輪廓為明顯的S型曲線,彎曲一腿,扭腰站立。衣袍寬大,褶紋很多。此一特徵在當時被稱為「優雅風格」(Schöne Stil),是巴黎的宮廷藝術家於1240年左右首創,之後並成為優美雅緻的國際哥德風格(International Gothic Style)的標準型態。然而,此木雕上聖母頭巾與遮蔽在腹前和腿部的披風,一層層稜角分明的大片厚重衣褶,則流露出哥德晚期盛行的「縐褶風格」(Knitterfaltenstil),意在重新提倡哥德全盛時期那種宏大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