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 Anonymous, Ecole Austro-hongroise 1858 油彩、畫布 140 x 110 cm |
慈愛 Friedrich von Amerling(Austrian,1803-1887) 1854 油彩、畫布裱在木板上 142.5 x 111cm |
畫面女子為艾梅林的廚娘(Katharina Heissler, b. 1823, 烏克蘭?)。1843年艾梅林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後,1844年與廚娘結婚,但1845年旋即離婚。此作為1854年與廚娘離婚9年後,以廚娘為模特兒所繪製。艾梅林于1857年第三次婚姻。
「慈愛」此一題材從14世紀前半義大利的「餵乳聖母」題材所衍生出,新約《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寫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慈愛原是基督教的美德之一,意味著神的愛,在西方文學文化中,此典故多用以表示「美德」、「聖賢」。而上帝對待子民的愛,亦比擬為母親對孩子的愛。《以賽亞書》第66章:「使你們在他安慰的懷中吃奶得飽。……你們必蒙抱在肋旁、搖弄在膝上。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文藝復興時期,「慈愛」的形象大都以和邱比特們嬉戲的維納斯之母子像表現,稍後則成為3、4個嬰兒圍繞著一個母親的形象,其中一個正在哺乳。
作品趨近安格爾(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的肖像風格,大三角形的構圖當中,三名小孩又形成一小三角形,塑造彼此的關係。原作的線條筆觸簡潔開放,帶有官能的放縱;複製的作品則傾向表面光滑,陰影部分巧妙處理。原作與仿作兩者之間的風格衝突對立,看似非出自同一藝術家之手或風格。有論者認為,艾梅林一度繪製了兩件不同筆觸風格的原作,其後多數的仿作皆複製筆觸較為精細的那件;然而,論者所謂第二件筆觸較為精細的原作,實則可能也只是仿作而已,卻被視同艾梅林原作。進一步審視,論者所謂筆觸精細的那件原作,並不似艾梅林尋常的風格,而是帶有強烈的仿作風格。之所以如此,應是艾梅林快速粗糙筆觸的原作並不適合仿製,亦不容易仿製,仿作因而採取了學院派有條不紊的技法來繪製,以利複製的時程。
值得注意的是,原作(1854)左下方兒童左手的手掌、手臂部分有加粗補畫的痕跡,仿作(1858)同樣的部位亦有類似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