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畫作:〈聖母子〉(西恩那)

聖母子
西恩那畫派
16世紀
蛋彩、金箔和木板
73 x 50.5 cm

        西恩那的藝術贊助機制具有持久的職業傳統。托
缽修會的方濟各會修士被允許把接受的施捨和捐贈收入,用於委託藝術家創作,目標在於整合傳統宗教的條例,提升個人自身形象的方濟各會理念和元素。公(議會)長期亦充當贊助者的角色,公社的各個部門在西恩那比在其他義大利城市更緊密地合作,以實現共同目標。
        在媒材方面,相較於其他裝飾藝術,一系列因素都對畫家及繪畫作品有利,繪畫沒有鑲嵌壁畫、貴重金屬製品、掛毯等羊毛製品那麼昂貴,除了某些金箔和特殊顏料,繪畫所須的原料都很廉價;部分原因則是繪畫的勞動力比其他裝飾工藝較輕。在此利基下,修士們希望短時間內教堂大面積的牆壁都能被繪畫覆蓋,使教堂令人印象深刻,同時又不具奢侈感。

畫面為典型的聖像人物集結。聖母在拉丁文當中被稱為「大海之星」,因猶太語「馬利亞」一字含有「海洋」的意思,聖母的斗篷因此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便經常裝飾星星的圖案。左方為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e),為耶穌的表兄,據傳在娘胎裡便已會預言,於提比略(Tiberius)在位第15年時(AD28-29)開始先知式的傳道。施洗約翰傳道時手持蘆葦十字架,在沙漠裡過著苦行的禁欲生活,呼喊要求人們悔改,傳統的形象面容憔悴、不修邊幅,披著駱駝毛皮,腰束獸帶。右方為聖伯納(St. Bernard)12世紀人,極力推崇聖母,主張信仰先於理智,重經文,不重圖像,經常呈現手持書或筆的形象。聖伯納重視儉樸生活的信條,同情貧困。
        作品的風格主要結合了傳統西恩那畫派與當時新興的文藝復興佛羅倫斯畫派風格。在佛羅倫斯畫派方面,人物及整體的深紫色調與棕色調,類似奇馬布(Cimabue, 活躍於1260-1302)於佛羅倫斯聖三位一體(Santa Trinita)教堂所繪的〈聖三位一體教堂的聖母像〉(1280-1290)。人物的面貌處理,亦使用了達文西的漸暈法(sfumato)。畫框採用希臘古典式的多利克式(Doric)建築樣式,表明著內部的聖像人物,特別是聖嬰,正處於一安全的空間位置,整體空間如同一個微型禮拜堂,如聖殿般被包圍起來。圓拱下方連續排列的天使頭像,排除了頭部下方身體的立體性的可能性,維持了早期繪製人物的方式,和聖母子像所運用趨向自然主義的敘述風格形成對比,似乎更有意強調這類祈禱畫的裝飾與禮拜功能。
        整體而言,作品呈現了傳統西恩那畫派向文藝復興過渡的傾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