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

繪畫:持玫瑰的少女

持玫瑰的少女
藤田嗣治(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
1958
水彩、墨水


藤田出生於東京的武士家庭,父親為皇軍的軍醫,官拜陸軍司令。1905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1913年來到巴黎,因年齡關係,無法進入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研究所二年級就讀,因此轉赴羅浮宮成為繕寫員。
       藤田頗為自戀,典型的形象為男孩的瀏海髮型、黑框大眼鏡、長髮、戴項鍊、左耳鑲著與他的同道們同樣戴著的耳環,由窗簾布做成淡紫色的西裝。
       藤田使用日本細毛筆,運用畫筆的粗細變化技巧,發展出獨特的「藤田線條」。他強調:「線條是物體的核心,畫家深入凝視物體,務必要掌握線條。」他將日本工筆畫的技巧引入油畫,採用細筆觸、黑白塗料與一種純白釉彩,顏料配方包括亞麻籽油、搗碎的白堊、鉛白以及滑石粉,當時西方的藝術界皆未曾聽過這種作法,被譽為「傑出的白底」(grand fond blanc)他將鮮豔的色彩減弱,只保留細緻的半色調。蜿蜒的黑色線條處理從未厚塗,只在不同的物體形狀邊緣塗抹,賦予輕柔的明暗調性。色塊的敷塗採取薄層,近似印染布料的表面,一種細緻的手工藝匠傳統。藤田「乳白色肌膚」的裸女,正來自顏料溫潤如凝脂的光澤感,散發誘人的魅力,與馬蒂斯(Matisse)及布拉克(Braque)那種大色塊的筆刷與明亮的色彩完全成對比,Vanderpyl的眼中,藤田較其他法國藝術家更容易辨識,且明顯有別,且沒有任何一位居住在法國的亞洲藝術家,能達到如此的地位。
       藤田的創作產量頗豐,最常入畫的是24歲的煙花女費爾德南芭蕾(Fernande Barrey),此人亦是莫迪里亞尼的人體模特兒,藤田與她在蒙帕納斯大道上的圓亭咖啡館邂逅,認識13天後兩人即步入禮堂。藤田每賣出一幅畫,皆會請所有人喝酒,給朋友們贈送禮物。
       1950年代的藤田嗣治經歷了遊歷拉丁美洲、重返日本、以及經過戰亂等十餘年的漂泊生活,最終重返巴黎,開啟了第二階段的巴黎創作生涯。此時,藤田的作品有著明顯的轉變,在保留纖細柔美的人物肖像線條同時,色彩構圖的運用更趨於成熟豐富。

 

繪畫:蒙帕納斯的琦琦

蒙帕那斯的琦琦
Moïse KISLING(1891-1953)
1924
油彩、畫布
114 x 79 cm

奇斯林出生於波蘭Kraków15歲進入克拉科(Kraków)藝術學院。1910年前往巴黎,1913年搬進蒙帕納斯Joseph-Bara街的工作室。因當時若在法國軍隊服役,可以確保日後取得法國公民的身份,1914年因此加入外籍軍團(Foreign Legion)1915年因傷光榮退役,成為正式公民。1916年起定居蒙帕納斯,認識了畢卡索、喬治˙布拉克、莫迪里亞尼、巴辛……等藝術家。奇斯林早期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但對立體主義的偏離現實產生抗拒,後來改以寫實的方式表現畫作主題,積極學習義大利和法蘭德斯的古典繪畫。奇斯林於1941年前往紐約。

奇斯林據說被評論家暨畫商Adolphe Basler所發掘,妻子為一名法國高階軍官的女兒Renée Gros1917年時美術記者和史學家稱奇斯林為「蒙巴納斯之王」,他留著短髮、長長的瀏海,甚至要求妻子留著與他一樣的髮型。奇斯林的人物畫最能代表個人風格,具有現實主義優雅細緻的筆觸,靜謐的氛圍當中流露著情慾的色彩,明艷且具有透明感,人物往往有著一雙蘊含憂鬱眼神的杏瞳大眼。由於生活拮据,奇斯林被戲稱只要有被褥送他,他便心滿意足,因為他的畫室裡經常缺乏足夠的暖氣。

       畫中的女人為素有「蒙帕納斯女王」之稱的琦琦(Kiki),本名愛麗絲˙普琳(Alice Ernestine Prin, 1901-1953),出生於法國塞納河上游勃艮第夏蒂昂(Châtillon-sur-Seine)的鐵路工家庭,為母親與當地富農兒子的私生女,自幼與外祖母一起生活,家境貧窮,飽受學校老師輕視。191312歲前往巴黎尋找母親,陸續擔任縫紉工、麵包店學徒。14歲時開始擔任一位老雕刻家的模特兒,因而與反對這類工作的母親決裂。由於擔任藝術家模特兒,開始進入園亭咖啡屋、穹頂咖啡屋的社交圈。奇斯林很懂得逗人開心,和奇斯林在一起,琦琦總是會笑到淚眼盈眶,因為常膩在奇斯林身邊,波蘭藝術家莫里斯˙蒙金斯基(Maurice Mendjizky)便用奇斯林的別號’Kiki’,幫愛麗絲取了「琦琦」的綽號。奇斯林與琦琦簽訂了一份幾個月的模特兒合同,這在蒙帕納斯的畫家和模特兒之間首開了先例。期間,琦琦兼差洗碗、紙板工等各種工作,絲毫不靠男人供養,甚至亦支助蒙金斯基。琦琦之後最愛的男人是曼˙雷(Man Ray)
       憑著她樂天的性格與美麗、豐腴的外貌,吸引了藝術家們的目光,所有的畫家都對她獻殷勤,成為藝術家們的繆思女神。192928歲時,她將蒙帕納斯的生活寫成了一本回憶錄,由海明威和藤田嗣治為她寫序,海明威盛讚她:「對蒙帕納斯時代的主宰,遠遠勝過維多利亞女王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主宰。」與曼˙雷分手後,琦琦後來嫁給了一位出版商,在咖啡廳裡為來訪的觀光客表演,沉迷於酒精與藥物。

    奇斯林陸續為琦琦畫了一百多張畫像,她的身材嬌小,但豐潤誘人,喜歡赤腳走路。畫中的她有著亮麗的口紅、齊眉修剪的瀏海,此髮型為當時女性頗受歡迎的髮型,稱為「男孩剪」(coupe garçonne),眼神流露著嚴肅憂傷。奇斯林擅長描繪女性的陰柔姿態,捕捉對象最微妙的內在情緒,以柔美的線條和亮麗的色彩表現。Derain平滑的古典畫法,無疑對奇斯林等人的畫作產生影響。法國國家語言科學院的托雅認為,奇斯林畫肖像不是在描繪模特兒,而是對她們提出問題。他的繪畫力量不是出自視覺的再現能力,而是嗅覺的再現能力。因而,此畫當中的琦琦,仍與琦琦自認的形象有所不同。
       奇斯林的人物畫常常被拿來和好友莫迪里亞尼作對照,兩人的作品都帶有憂鬱的味道,而奇斯林似乎更多了情慾的表達:畫中主角的眼睛永遠張著一雙迷濛的大眼睛,輪廓清晰的櫻桃小口,帶有神秘而夢幻的情調。此一大眼睛的形象,成為日後無數蒙帕納斯街頭藝術在繪製大眼流浪兒童時打響名號的靈感來源,並輪番成為一國際化的風格,流傳至今。

    1933年奇斯林榮獲榮譽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奇斯林再度志願從軍,但在19406月德國人佔領巴黎後,他先逃往Marseilles,然後葡萄牙,最後於1941年到達紐約。奇斯林的繪畫廣為全球美術機構收藏,其中以美國、法國、日本和瑞士等國收藏最豐,價格都在30萬美元以內。

 

 




繪畫:用餐之前

 

用餐之前
Marc Chagall (1887-1985)
約1970
油彩、粉彩、墨水、纖維板
35 x 27 cm


        夏卡爾是出生白俄羅斯的烏茲別克(Vitebsk)猶太藝術家,於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受教於聖彼得堡劇場設計學校的校長巴克斯(Léon Bakst, 1866-1924),為當時最著名的俄羅斯Diaghilev芭蕾舞團(Diaghilev’s Ballets Russe)的劇場與服裝設計師。1910年來到巴黎,在「蜂巢」(La Ruche)的藝術家當中,他並非處於窮困的狀態,在巴黎的前幾年歲月當中,他都獲得一名俄羅斯贊助者的Maxim Vinaver每個月125法郎的津貼。
        1920年代時,大多數巴黎的猶太藝術家都有意無意避開特殊的猶太主題,夏卡爾在主題及圖繪方面,最忠實於俄羅斯的猶太傳統,也是最有名的猶太主題藝術家,二戰結束時,他在外國藝術家當中聲望高居第一。

       畫面的紅衣女子是畫家暱稱為「娃娃」(Vava)的第二任妻子瓦倫媞娜(Valentina Brodsky)1952年畫家與之成婚,藍衣男子為畫家本人。畫面無明確的透視空間感,左上方一對情侶騎乘著象徵情慾、歡樂與希望的公雞飛翔,提昇了夢幻的氣氛,也讓真實的生活與綺麗的夢境彼此交織融會。夏卡爾由立體主義的共時性原理出發,演繹出一種詩性的共存體,以相互滲透的方式來表現實際發生的事件、記憶、以及夢境。瓦倫媞娜是畫家創作的精神支柱,畫中的用餐場景、綻放的花束、愛侶的意象,皆展現出夫妻之間的幸福。
       夏卡爾偏愛半透明的色彩,尤其是紅、藍、黃原色。巴克斯的教學使他大膽運用野獸派的色彩與立體派的空間。評論家Waldemar George1928年評論他道:「多數的畫作應被視為形態學(morphology),夏卡爾使之成為詩性的。」
        夏卡爾集繪畫、版畫、陶藝、彩繪玻璃、寫作……等才藝於一身,他的俄國與猶太民俗生活母題、自由幻想卻又平易近人的圖像、以及獨特的用色,營造出獨樹一格的現代畫風。他對於聖經的詩意極感興趣,不採神學上的意義,將猶太宏偉的抒情主義施以具象化,多數評論家皆視他為「原始主義者」(primitif)。這類表現主義手法的藝術家使用了「強調」 (emphasis)的手法,以過激的符號與色彩來強調現實,認為現實已無法以不合時宜的手法來加以描繪。        

       194157日,夏卡爾與貝拉穿越西班牙邊境,於623日搭上里斯本的一艘蒸汽船,然後到達紐約。